查看原文
其他

教书的第三十四年,浙大教授郑晓冬的初心与热爱

想上课的 浙江大学 2020-08-19

你还记得进入大学后

走进的第一门专业课堂吗


有没有这样一位老师

她讲课的时候眼睛亮亮的

笑起来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有没有这样一位老师

“明明是专业老师中要年长一些的

但感觉却是最精力充沛、最有热情的


有没有这样一位老师

她就像是你在浙大的妈妈一样


以上评价均来自于上过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郑晓冬教授课程的学生。郑晓冬曾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先后三次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浙江省第六届师德先进个人,今年又荣获2019年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



这已经是郑晓冬教书的第三十四个年头了。她说:“上课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其实是一个良心活,我所教授的课程经常是大一学生们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个专业,了解学院其他老师的研究内容与课程,爱上这个专业。”


她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引导者,站在学生即将跨入的专业大门口,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笑盈盈地向你描绘,你将踏入的知识世界有多迷人


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堂中的引路人





“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电子产品那儿抢回来?”是郑晓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过她课的学生都有相同的体会,郑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空泛的理论,没有索然无味的刻板说教,而是充满了前沿的案例、热点事件和生活中的各种小故事


竺可桢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2019届毕业生华峥说:“郑老师很注重知识点间的连贯性,总能把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从广度中求深度,用抛出问题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在一次在育种技术的内容讲解中,郑晓冬就讲起了当年课题组关于啤酒酵母的育种案例,“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研究成果当时让一个温州的啤酒厂扭亏为盈,成为温州第一盈利大户,那我们课题组获得了多少成果转让费呢?” 同学们开始纷纷竞猜,兴趣高涨。最后的结果也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我们当年只要了2万元的成果转让费,”郑晓冬说:“希望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们领悟到知识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并引发他们在成果转化方面做更多的思考。一个有趣的案例可以迅速抓住同学们的眼球,点燃课堂。



郑晓冬不仅乐于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也热心观察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例子融入课堂教学中


“我大开眼界,我开始发现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存在的知识点和食品安全隐患,也使我更加理解作为食品人肩上担负的责任。”2017级的俞露霜这样描绘自己的课后收获。


郑晓冬说:“有一次,我在超市购买的一箱进口牛奶出现了凝乳现象,便打电话给食品监督和消费者维权的相关部门,想看一看实际生活中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之后就把这个案例的全过程分享给了学生,告诉他们相关部门是依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调查取样的,结果又是如何。在讲如何避免食入更多的黄曲霉素这一案例中,我就谈到了自己和婆婆之间的一段对话。我每天总是把米淘洗很多遍,避免摄入更多的黄曲霉素,而婆婆并不是这么认为,90多岁的老太太和我说‘你这样把大米表面的B族维生素都快给洗没了’。我觉得这些有趣的小例子都是可以和学生分享的,让他们洞察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专业知识。生活中的案例不仅生动有趣,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且让人记忆深刻。


而把各种生活融入课堂的另一面,就是把生活也转变成大课堂。


在郑晓冬的课程中,她会让同学们去浙大“堕落街”对可疑食品进行实地采样,然后通过实验课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大家兴趣很浓厚,同时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产出,这些对他们都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效果。”


从农田到餐桌

坚守初心与热爱





2015年,郑晓冬作为课程负责人,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微生物学》和通识核心课《食品安全》均开始尝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并面向全国大学生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食品安全》。


郑晓冬说:“我们开始把《食品安全》课从一门专业课转化为通识课,重构课程内容,进行了各方面的创新设计。”该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精心制作了85个6-10分钟的小视频,并组建了负责答疑解惑的专业助教团队。


“我们发现,那些食品专业外的学生,其实是非常需要这些知识的。有研究表明,谣言总是比真相跑得快,而生活中大概有70%的谣言都是关于食品的。”郑晓冬笑着说:“我们关注的内容从农田到餐桌,注重日常的实用性,这门通识课希望能真正提高同学们在食品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在学生学习科研中,郑晓冬还不断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推进思政与教学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有一次,她看到家庭群里分享了一个小视频,视频标题大意是中国生产的小苏打质量比不上外国生产的小苏打。她通过小苏打包装上的成分发现,其实两袋东西并不是一种物质,一包是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而另一包是碳酸钠是食用碱,两种物质碱性强度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处理食品后产生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她说:“视频制作者就是想利用大众对化学名称不太了解这一点来诋毁国内的食品安全现状以获取流量,我马上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了这个案例,告诉大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学会甄别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


 针对目前新冠病毒疫情的现状,她还为学生制作了新型冠状病毒与食品安全的微视频,收到师生好评。正是在精彩的课程中通过生动地讲解不断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与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食品安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有1325校次高校,总共有近30万学生选修,师生互动近60多万次,学生的问卷调查满意度在95%以上,于2018年通过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并且,入选“学习强国”手机客户端的线上内容。


该课程在校内作为通识课,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线上线下融合,大班小班结合,课内课外协同,教师学生互动,拓宽了专业知识,促进了知识内化,增强了学生食品安全意识。郑晓冬说:“线上课程的形式,弥补了线下课时不足的问题,并且有利于老师在线下课堂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不断地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力图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郑晓冬一直在创新改革的路上步履不停。正如农业工程2018级胡媛媛所说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郑老师对于食品学科的热爱和深刻了解,真的成为了我们的榜样。”


亦师亦友

是我们生活中的“郑妈妈”





“郑老师,您好!回望2018,是一个紧张忙碌又温暖的一年……这一路走来,离不开您源源不断地支持、鼓励和帮助。想再次感谢您!您就像是我在浙大的妈妈一样,从大一开始以来就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着我,……在318做实验、大家一起来组会、还有每年一度的课题组的元旦晚会……都是特别特别美好的回忆。感谢郑老师您给予的一切!感谢您,郑妈妈!” 2019年的元旦,郑晓冬收到一条微信,来自已经毕业了的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热米拉。


教书育人的关键在于三心:爱心、责任心和良心。”除了课堂教学中兢兢业业,郑晓冬在生活中也时时把学生挂在心上。当他们遇到困难或人生抉择时,“郑妈妈”都成为了可以倾诉和沟通的对象。



在郑晓冬的办公室里,她拿起一位已毕业两年的博士生结婚时和自己的合照,谈起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小故事。要毕业了,是出国还是留校当辅导员?毕业了两年了,跳槽还是留在原公司?遇到了心仪的人,恋爱中的烦恼与选择。亦师亦友,“郑妈妈”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也是生活中的可倾诉者和寻求建议者。她说:“他们每次写信或发微信给我时,我都会觉得我的工作没有白做,让我感觉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层楼,我常常是最晚走的。”郑晓冬的生活早已和学生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也离不开家庭成员的互相支持。郑晓冬的丈夫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也经常需要在全国各地采集植物标本,或参加学术会议,同样忙碌。夫妻两人都是浙江大学的求是特聘教授,他也能够比别人更理解和体谅郑晓冬的工作状态。


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工作还是生活,郑晓冬都用她的认真与专注、初心与热爱,诚挚以待



图片来源:由本人提供
文字记者:杨金
本文编辑:黄子郁
责任编辑:杨金


推荐阅读

1.《人民日报》:浙大 “90后”第一书记,助力云南景东村民走出大山

2.150名浙大学子和485名高三学子携手抗“疫”助学!

3.2020年高考延期后有哪些新安排?教育部10问答详

4.浙大援鄂医疗队467人平安返杭!

5.重要!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6.5个细节告诉你,身边的人谁最靠谱


点亮在看,为她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